听书文字0021 27欧洲霸权之前 苗博特解读

 

得到

 

关于作者

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,美国著名社会学家,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曾任教于西北大学、史密斯学院等美国知名大学及文理学院。 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早期研究城市社会学,后转向世界体系研究这样一个跨学科领域,对欧洲崛起之前的世界体系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。

 

关于本书

本书是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的代表性著作,回答的主要问题是:在欧洲崛起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?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采用了世界体系理论这样一个跨学科的视角,通过她对中世纪欧洲、中东、远东地区的商贸城市的原创性研究,对这一理论作出了重要修正。本书出版之后,在美国政治学评论、美国社会学评论等不同学科的顶级学术期刊上都有书评发表,讨论过这本著作,影响十分广泛。

 

核心内容

从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,欧亚大陆已经被繁荣的远距离贸易联系成了一个发达的世界体系。这个体系不仅早于后来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,在发达程度上也毫不逊色。然而,因为黑死病和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,这个原本大有前途的体系在十四世纪下半期解体。而中国在明朝时禁止海运,闭关锁国,也与这一体系的崩溃有着直接的关系。一、十三世纪存在一个发达的世界体系一般认为,在航海大发现之前,世界的各个区域大体上处在相对隔离的状态。不同文明之间存在一些有限的接触,一直到十五世纪,欧洲建立起了与美洲、亚洲的直接联系,整个世界才开始日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。这样的一个世界体系是被欧洲国家带头打造的,被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称为“现代世界体系”,它是一个新生事物。本书提出,在十三世纪时,除了相对隔绝的美洲大陆之外,已知的世界其它部分已经通过远距离贸易联系了起来。这个十三世纪的世界体系,在相互联系的广度和密切程度上都是空前的:它的覆盖范围非常广阔,从西北欧一直远到中国东南沿海;它的多数成员之间实现了直接的交往,甚至包括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直接往来。此外,这个体系还发展出了非常复杂精密的经济制度,不逊色于十六世纪的现代世界体系。这个体系主要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:欧洲、中东和亚洲。这些子系统中存在一些“世界城市”,例如威尼斯、巴格达、泉州等等,是各个子网络的中心节点。贸易网络穿过这些节点城市,编织成了一张覆盖欧亚大陆的网络。这张网络中存在三条主要的线路,第一条是海上贸易,串联起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,主要流通着欧洲、北非和中东的商品。第二条起点在现在的东欧,通过中亚的陆上贸易路线和东方连接,欧洲东部的半岛是来自东方的商品集散地。第三条是直接穿越中亚陆路,到达印度和中国,南达印度洋群岛。当时的贸易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复杂,远程贸易将世界上不同区域联系起来,而这些不同地方的商人使用的语言、货币和度量衡都不同,因此,当时参与这个贸易体系的各方,已经发展出了类似现代汇率转换、股份合作、委托代理和信用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。在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看来,这些制度的发达水平已经和十六世纪时那个“现代世界体系”不相上下。二、为什么这个体系突然崩溃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发现,这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体系在一个多世纪后突然崩溃解体。到十四世纪晚期,各大子系统在贸易活动上都有着明显的衰退迹象,原本密切联系的网络退化成了有限的几条线路。贸易的衰落首先表现在海港建设的停滞上,在威尼斯和热那亚,由于此前海上贸易的繁荣,本来都在大兴土木,建设和升级港口设施,然而这些工程到十四世纪中期时,没有完工就中止了。此外,出海贸易的商队船队规模剧烈下降。在横穿中亚的陆路上,贸易同样也在衰退。为什么海路、陆路的贸易在十四世纪下半期同时萧条?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认为,第一个主要原因是十四世纪时席卷欧亚大陆的黑死病。黑死病不仅在中国爆发,还随着陆上贸易路线向西传播,在欧洲反复发作,几十年间使得欧洲的总人口下降了一半左右。对当时正处在上升势头的这个世界体系来说,黑死病的打击是毁灭性的。人口的锐减使得各地区经济衰退,可以流通的盈余产品急剧减少,远距离贸易和商道都随之萎缩。第二个原因是蒙古帝国的逐渐瓦解,始于13世纪,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。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继承了蒙古帝国的不同区域,主要包括中国元朝和中亚的四大汗国,这五个政治体之间是一种松散的邦联关系,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,为欧亚大陆繁荣的贸易往来提供政治保护。然而在1368年,元朝灭亡并被明朝取代,这对当时正在衰退中的世界体系是一记不亚于黑死病的重击。蒙古人从中国撤离,不再是中国的合法统治者,因此它不能帮助到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往来。原先在中亚帝国的蒙古汗国们,相应地也成为了明朝的敌对势力,切断了明朝治下的中国联系中东和欧洲的陆上交通,这使得中国一度脱离了当时的世界体系。也就是说,这个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玩家暂时下线了,而其它玩家也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少参与到体系的运转中来。因为各个子系统都在收缩,这个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越来越难以继续。三、明朝为何转向闭关锁国中国明朝时期就有适合远航的强大海军,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,但是在1433年之后,明朝海军从印度洋撤退,留下一大片待后来者填补的权力真空。为什么明朝明明有能力,却最终从印度洋撤退,失去了发展海上霸权的机会?一个比较常见的解释是,受儒家轻视贸易的正统思想影响,明朝对海上贸易不感兴趣。但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认为这种观点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,她指出,回答这个问题,必须把中国放置在整个世界体系中去考虑。她认为,明朝的撤退根本上是经济问题,是整个世界体系范围内经济不景气,加上国内的财政危机,使得明朝决定退出印度洋。事实上,明朝在稳固了政权之后,曾经试图恢复对外贸易,联结世界其它区域,重回世界体系。由于中亚的陆上交通被蒙古汗国阻塞,唯一可行的路线就是印度洋的海路,这也是郑和下西洋的部分目的。明朝政府重新扩建海军,花费重金建造大量船只,打造了当时最强大的海军,可惜的是,明朝的海上力量只能说是生不逢时。当时世界体系内的贸易受到黑死病和蒙古帝国崩溃的影响,已经普遍地处在衰退之中,印度洋一带的贸易圈中活跃的参与者越来越少,明朝的海上力量并不能使其收获大量实际利益。此外,明朝还面临着国内的经济困难,这使得花费大量财政收入来维持一支昂贵又不能创收的海军,显得非常不划算。珍妮特·阿布卢格霍德还认为,明朝国内的经济问题也与她研究的整个世界体系有关。就像整个世界体系失去了中国这个主要的玩家,就大大被削弱了一样,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体一度失去了与整个体系的联结,无法从整个体系的运转中获利,它的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。在明朝政府内部存在各种反对声音的情况下,明朝最终从海上撤退。

 

金句

1. 欧洲并不必然是中心,世界体系原本可以更平等。2. 中国一度脱离了当时的世界体系,也就是说,这个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玩家暂时下线了,而其它玩家也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少参与到体系的运转中来。3. 就好像一个人的命运,不仅仅只取决于自我奋斗,历史的行程这个大背景也是一项极其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因素,而一个国家的国运有时也是如此。4. 明朝作为一个经济体一度失去了与整个体系的联结,无法从整个体系的运转中获利,它的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大大削弱,这是一个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的结果。

 

撰稿:苗博特

脑图:摩西